赵呈晨
2023-03-14 /
○ 赵呈晨
讲师
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。
2017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,获博士学位,从事传播与社会方向的研究。
项目情况:
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:“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引导研究”
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:“农村留守老人智能手机使用与社会支持研究”
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:“文化冲突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跨群体交互研究”
代表成果:
●论文
赵呈晨.跨语义传播:网络语言的生产与嵌构[J].青年记者,2022(4):33-35.
赵呈晨.嵌入式传播: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再生产[J].新闻大学,2020(8):16-30.
赵呈晨.文化协商:代际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[J].中国青年研究,2018(11):90-97.
赵呈晨,郑欣.共享式传播:青年同辈群体中网络语言流动研究[J].山西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8,41(4):72-80.
研究方向:
传播与社会
代表性项目成果:
南京林业大学赵呈晨主持完成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《文化冲突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跨群体交互研究》(项目批准号为:2018SJA0113),最终成果为系列论文《嵌入式传播: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再生产》《文化协商:代际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》《共享式传播:青年同辈群体中网络语言流动研究》。课题组成员:黄霁风、吴斯。
网络语言传播研究是以网络语言为考察重点,以其传播流变为研究核心,展开的过程性研究。
该课题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切入,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,通过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的方法,对网络语言的日常实践及再生产问题进行了探讨。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技术嵌入、语义嵌入以及关系嵌入三种嵌入形式。网络语言的日常实践与再生产是一种嵌入式传播的过程,网络语言随着生活空间、语言体系以及人际关系嵌入日常生活而流变,新的传播空间、话语系统、认知结构以及生活方式成为了网络语言再生产的效应;它们的出现并非代表着传播过程的结束,相反这种再生产结果会成为下一次嵌入日常生活的基础,这一螺旋式的推进过程形成了网络语言传播实践及再生产的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