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位置:首页 >> 中心成员 >> 森林文化研究室

陈长松

○    陈长松


教授、硕士生导师

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分会常务理事,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分会理事。

 19986月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,留校任教2017年晋升正高职称。2020调入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,同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导指导“新闻与传播”方向硕士研究生。

 专著陈独秀前期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(1897-1921》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1,博士后出站报告《报刊革命:陈独秀后期报刊实践与思想研究(1921-1942)》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优秀博士后出站报告。

 

项目情况:


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:“基于空间三元法的移动传播‘空间形变’研究”

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:“陈独秀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”

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:“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与新闻影响生成扩散研究”

 

代表成果:

 

著作:

1.陈长松,陈独秀前期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(1897-1921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5年;

2.陈长松,一枝独秀:陈独秀前期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(1897-1921)(繁体字本),花木兰出版社,2018年;

3.陈长松,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移动传播“空间形变”研究,河海大学出版社,2021年;

4.陈长松,报刊革命:陈独秀后期报刊实践与思想研究(1921-1942)(繁体字本)花木兰出版社,2022年;

 

论文

1.陈长松.技术“遮蔽”的空间: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[J].国际新闻界.2021,7:25-42;

2.陈长松.“时间完胜空间”?——对“用时间消灭空间”信条的新闻传播学再思[J]. 编辑之友.2020,10:75-81;

 

 

●奖项

1.陈独秀前期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(1897-1921),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江苏省人民政府,2016;

2.陈独秀五四时期报刊评论研究,地方新闻史分会第一届优秀论文一等奖,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分会,2019年;

 

研究方向:


中国新闻史

媒介史论

传播空间

 

代表性项目成果:

   

1.由博士论文修改出版的专著《陈独秀前期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(1897-1921)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5年。

      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量级人物,陈独秀的报刊实践和传播思想理应受到高度重视,然而由于种种原因,以往的研究远未到位。本书以陈独秀前期(1897-1921)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,在梳理陈独秀在维新时期、清末新政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实践的基础上,对陈独秀前期的传播思想进行了评析,认为陈独秀前期的报刊实践富有浓厚的“启蒙色彩”,陈独秀的传播思想也是“一枝独秀”的。

 

2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《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移动传播“空间形变”研究》(项目批准号为:17BXW108),最终成果为专著《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移动传播“空间形变”研究》。

      本研究主要运用空间三元辩证法剖析移动传播的“空间形变”及其革命性影响,讨论政府、社会、传媒应对移动传播”空间形变“的可能性路径。本研究将首先对移动传播、空间等两个关键概念进行梳理,分析两个概念的交接点,论证从空间视角审视移动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,并从空间转向确立的空间“主体性”、“优先性”的视角,反思传播学研究中的“空间”现状,指出确立“主动”、“在场”、“持续”的传播空间观的必要性。其次在梳理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基础上,从物理空间、精神空间、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审视移动传播的“空间形变”与影响;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,检视移动传播的“空间形变”与移动传播技术、移动传播主体建构、传媒内容产制与“微舆情”规制研究等方面的关系,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机遇,为国家、社会及媒体应对传播转型提供支持。